顯示具有 班級經營與輔導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班級經營與輔導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

親職教育日

106325日是快樂國小親職教育日,是一個屬於家長與孩子們的日子。在這一天每個家長能夠藉由學校所安排的活動,讓爸爸媽媽了解孩子的不同於在家中的另一面。
首先,當然是表揚優秀學生。活力館進行模範生的頒獎以獎勵這些學生在校良好的表現,接著是社團成果的發表,有太鼓、烏克麗麗、直排輪、扯鈴、舞蹈...等各式各樣的社團,學生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,盡情的揮灑展現他們的活力。
    接著就是園遊會,每個班級在自己精心裝飾的攤位前,將準備許久的眾多商品以及遊戲,向往來的家長及外賓盡情叫賣,有美味的義大利麵、清涼的飲料、甚至還有許多的遊戲…,許多父母也跟孩子參與攤位的經營,一邊叫賣的同時也能培養親子之情。真是充實的一天。
鏡頭的另一端,圖書館靜靜的展示著學生們的作業,那裏擺滿學生們用心製作的美勞作品及作業,有春聯、畫作、小汽車…等等,琳瑯滿目擺滿了一張張的桌子,讓家長們知道我們在快樂國小的學生除了專注於課業學習之外,還有各種其他多樣化的快樂學習成果。
太鼓社學生的表演

熱舞社的學生表演

烏克麗麗社學生的表演

武術社學生的表演

空手道社學生的表演

獨輪車社的學生進場

獨輪車社學生的表演

在預備位置休息的直排輪社學生

直排輪社學生的表演

扯鈴社學生的表演

努力販售商品的學生

學生和家長一起經營班級攤位

學生們準備的打罐子遊戲

擺設在圖書館門口的學生設計的畢業紀念冊作品

家長們正在翻閱著各個班級的作業與作品

家長們正在翻閱著各個班級的作業與作品

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

讓愛傳出去──我們一起關心白海豚

 作者:桃園市快樂國小五年四班導師 黃馨漪

        五年級上學期的國語課本中一課〈海豚〉,讓孩子學習到海豚的構造、演進、生存環境與面臨的生存挑戰。台灣四面環海,我們的家充滿了豐富的海洋資源。在我們的台灣西部,從苗栗到台南沿海,就住著一群稀少又珍貴的嬌客──台灣特有種「中華白海豚」。

       白海豚其實一年四季都在台灣海域活動,不過冬天時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,海面驚濤駭浪,不太容易觀察到他們。約莫在農曆三月中旬以後,海象趨於平緩,我們便容易看到在近岸海域活動的白海豚了。民間又俗稱白海豚為「媽祖魚」,正是因為在媽祖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前後,便可常看到白海豚出沒,讓人們相信白海豚是來向媽祖祝壽呢!
學生觀賞白海豚相關影片

        在〈海豚〉一課中孩子學到:棲息地的減少與被破壞、海洋的汙染、食物來源的減少、船隻的衝撞、過度的漁業行為、海底噪音破壞海豚的回聲定位系統等,都是致使海豚數量銳減的原因。中華白海豚因為生存的空間和人類的活動區域有非常高的重疊性,因此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。沿海的工程、工廠排放汙水、過度的漁業等,都大大地影響了白海豚的生存。白海豚的生存數量依照科學家的觀測,最多不會超過兩百隻,已經將近瀕臨絕種,中華白海豚的保育刻不容緩。


學生製作的園遊會海報

        這次104學年度的親職教育日,我們全體五年級的孩子們便藉著這個難得的機會,計畫透過園遊會努力販售商品的所得,將扣除掉成本後的所得全數捐助給「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」,希望能為中華白海豚的保育盡一份心力!

        原本每班只有計畫捐助「二手市集」的所得部分,但是有些孩子們希望能再為白海豚募得更多的資金,於是部分的學生自告奮勇,提供了玩遊戲的點子、有人想到做些小點心……等,大家創意無限,也為白海豚基金又多增加了一些來源了。在設計海報的部分,孩子們也不忘利用海報的版面,藉機提醒園遊會當日會來校參與的大小朋友們,一起做好事,透過消費,讓大家一起來幫忙白海豚。當日的叫賣,大家更是賣力,希望能多為白海豚募得多一點的保育基金。

        從課本,孩子學習到了知識,學習到尊重其他的生命;藉著這次親職教育日的機會,孩子們也將對海豚的關心化為實際的行動,讓我們不但認識到了台灣的特有種──白海豚,也為白海豚付出自己的心力。孩子們總是如此無私、充滿動力,不只關心自己,也能關懷他人、關懷其他的生命,這樣「推己及人」的精神真的十分值得讓我們學習。希望這此與會的每個大小朋友,希望都能感受到這份感動,一起把愛傳出去喔!

學生自製的傳單上面不忘提醒大家關心白海豚喔

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

與孩子一起享受閱讀

分享者:桃園市快樂國小 邱秀蓮老師

「打開一本書,你就打開了一個世界。」人類的生命有限,任何人都不可能親自去體驗所有的生活,因此我們透過文字,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和任何人交談,獲取其他人的智慧。知識的累積就是這樣形成的。前教育部曾志朗部長提到:「書本打開了孩子想像的空間,閱讀可以增加孩子的思考能力。」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史登堡更進一步指出「創造發明不需要深厚的知識,它需要的是足夠知識和無限的想像力,如果再加上『毅力』,孩子就一定會成功。」除此之外,閱讀也可以變化一個人的氣質,當一個人讀了一定數量的好書之後,他說起話來就會比較有內容,用詞遣字就會比較文雅,舉手投足就會比較高雅,這也就是古人所謂的「胸有詩書氣自華」。

現在時常提到未來需要具備的能力常有「 包含應變能力、溝通協調能力、媒體使用能力、創造力、團隊合作能力、衝突處理能力、組織能力、抗壓性...」,閱讀可以培養孩子部份能力。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說:「透過大量閱讀,建立常識,累積知識之後,一個人就有了見識;見識廣了,才有足夠的辨識能力,能同中求異,異中取同,也才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。」台機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說:「要能創新,必須先培養思考的能力,而一個人靜下心來閱讀,是培養獨立思考的好方法。」

    世界已經進入所謂「知識世紀」,一切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為主,而一切知識的基礎都自閱讀開始。

閱讀也是各科學習的基礎,每當我們翻開書頁,就等於開啟一扇通往世界的窗。美國的研究發現,如果學童在三年級之前未能奠定基本的讀寫能力,學習其他學科也會碰到很大的困難。學校中幾乎每一門學科的知識都要經由閱讀而習得,而閱讀能力強的人,其攫取知識與資訊、理解分析、寫作表達和溝通能力也都比較強,由此得知,閱讀能力強的人其學習效能會比一般人好,當然他成功的機會自然也會比一般人高。

喜歡閱讀通常是有某種契機引發,可能是某一本書的影響、某一種情境、某一人的榜樣,讓一個人閱讀成為一種習慣,也豐富了他的人生。

    從一年3班的孩子進入小學的第一天,閱讀就成為一年3班必要的事情:每日7:50-8:00十分鐘老師和小朋友的晨讀時間。實施晨讀10分鐘期間,開學第12週,老師需要不斷提醒小朋友準備故事書、靜心閱讀,第3週開始,老師可以靜心閱讀自己的書,多數小朋友會拿23本故事書放在桌上靜心閱讀。週三的早修和週四的閱讀課,老師和小朋友一起討論與分享共讀的書籍,老師真的感受到孩子在大量閱讀中的改變:孩子會主動去借閱書籍、孩子會仔細觀察故事書上的圖案和細心的閱讀、回答問題的口語表達不再是短短的語詞、短文寫作充滿想像力與觀察力。 老師真的相信「閱讀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」,或許現在閱讀對於孩子來說,可能是被迫,但老師相信「勉強成習慣,習慣成喜愛」。

    「打開一本書,就是打開了一個世界。」「情感」是親子共讀的第一個理由,也是最原始、最自然且最持久、最有價值的理由,透過共讀的過程,可促進親子間親密的互動,孩子從中得到快樂與滿足,感受到愛與溫暖,使共讀的活動持續下去,而親子共讀的另兩個理由:「知識」與「啓發」也可以達到。讓我們每日與孩子分享閱讀的喜悅吧!

    邀請您與我一起陪孩子閱讀!希望家長每日可以陪孩子一起閱讀,可以是親子共讀一本書,可以親子各看自己想看的書。